當你們看到這篇文章的時候,小米YU7已經正式上市了:
超長續航后驅版:25.35萬元;
四驅Pro版:27.99萬元;
四驅Max版:32.99萬元。
在2025年的今天,如果你想為家庭選購一臺純電SUV,你的選擇可能已經多到讓人眼花繚亂。那么,小米這樣的「跨界玩家」,究竟能給我們帶來什么不一樣的東西?
帶著這個疑問,我們最近開著這臺頂配版的小米YU7 Max,跑了一次小長途,試圖在真實的駕駛中尋找答案。
當然,我們也記錄了它的全程能耗表現。不過,這個問題的答案,我們打算留到文章的最后再揭曉。
現在,讓我們先從動態體驗開始。
當YU7的底盤,有了「芝士蛋糕」的質感
小米YU7整個座艙體驗的「皇冠」,無疑是那塊在預售發布會上官宣的「小米天際屏」。
需要強調的是,它不是一塊屏幕,而是通過三組Mini-LED光源,在前風擋下方投射出的一條長達1.1米、亮度高達1200尼特的信息光帶。
那么,它的實際體驗到底怎么樣?
首先,不同于普通的HUD,因為它自帶一個黑色的顯示背景,所以即便在陽光充足的條件下,其顯示內容依舊非常清晰。
其次,它的信息布局也很合理。關鍵的行車信息,如車速、擋位、續航等,會始終保持在駕駛員的視野正前方;而導航、盲區影像等輔助信息,則只在需要時才會出現,毫不打擾。
它的體驗和之前一些車型上那種長條狀的「帶魚屏」是完全不同的。因為是投影,它的視覺焦點在更遠處,你的眼睛不需要在觀察路面和近處屏幕之間上下來回切換焦距,讀取信息更加方便,長時間駕駛下來眼睛也不會那么累。
這一切流暢的體驗,都離不開背后那套持續進化的澎湃OS。你可以在車機上自定義天際屏的顯示模塊,每一個模塊都有相當細膩的動畫效果。
比較有趣的是萌寵模塊,里面的小寵物會在你激烈駕駛的時候左搖右擺,只不過,緊握方向盤的你,這個時候恐怕沒有精力去看它。
開上這臺小米YU7,我們腦海里浮現的第一個問題,竟然來自于它的輪胎。
在官方參數公布后,網絡上不乏質疑之聲:作為一款高性能SUV,為何胎寬僅有245mm?這個「腳」對于它強悍的動力來說,是不是太小了?
小米官方對此的解釋,是為了優先保證續航——要知道,YU7超長續航后驅版835公里的CLTC續航,是目前中大型純電SUV里的第一名。當然,你也可以選裝21英寸輪轂,并將后輪加寬到275毫米,來換取更極致的抓地力。
這個看似簡單的選擇,恰恰從一開始就揭示了YU7與SU7在產品定位上的根本不同。
如果說,小米SU7存在的核心是為了在賽道上不斷突破、樹立小米汽車的性能標桿;那么YU7這位新成員,則顯然更想做一臺舒適、節能、適合每天陪伴在你身邊的「日;锇椤。
這種「日常感」,首先就體現在它經過精心調校的底盤上。
YU7全系標配了CDC連續可變阻尼減振器,Pro和Max版本還配有雙腔空氣懸架,這套硬件組合讓它在路上行駛時,對路面細碎顛簸的過濾非常徹底,相比SU7那種時刻緊繃的戰斗姿態,多了一份難得的從容與柔和。
但需要強調的是,它始終是一臺小米,那份根植于品牌基因里的運動感并未消失。
所以即便你開得快一些,在彎道中,它的側向支撐依然相當到位。那種感覺很奇妙,就像是你一拳打在了一個厚實的芝士蛋糕上,能清晰地感受到力量的傳遞,但整個過程又被一種非常綿柔、極富韌性的阻尼感所包裹。
這種在舒適與操控之間取得的精妙平衡感,我們認為,是YU7作為一臺家用SUV,在動態體驗層面最成功、也最核心的亮點。而這一點,也非常契合它的外觀和座艙設計理念。
當座艙開始「玩裝修」,小米的野心不止于車
當我們將YU7停下,拉開車門,它在座艙內所呈現的巧思,則揭示了小米的另一重野心。
它的豪華感,首先來自那些觸手可及的大面積Nappa真皮和軟包覆,官方宣稱其用料達到了「嬰兒可直接觸碰」的母嬰級標準。前排的兩張零重力座椅坐墊厚實,包裹感與支撐性都屬上乘,在長途駕駛中確實能有效緩解疲勞。
但小米的野心,顯然不止于堆砌這些常規的豪華物料。他們似乎想從根本上改變人與車內空間的關系,讓你像裝修自己的家一樣,來隨心所欲地定義你的車。
這個頗具前瞻性的理念,主要通過兩個核心設計來實現。
▲磁吸藍牙按鍵
第一個,是它的「磁吸生態」。YU7在全車預留了多達16個磁吸點位,你可以把一個能自定義功能的藍牙按鍵,吸在任何你最順手的地方;也可以把一個設計精巧的磁吸紙巾盒,牢牢固定在儀表臺上;下方還可以儲存一個磁吸墨鏡盒。
這些雖然是小細節,但確實能巧妙地解決許多日常用車中的零碎痛點。實際上,YU7的車廂還有很多這樣的用心設計,比如說小米在它的門板里藏了一把雨傘,又在后排座椅下方設計了一個儲物抽屜。
說到后排,由于YU7的造型和比例與目前市面上的主流SUV存在較大差距,因此網絡上有不少對于YU7后排空間的質疑。
但愛范兒在實際體驗過后發現,無論是縱向還是垂向空間,YU7后排的表現都是比較優秀的,均要優于特斯拉Model Y,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后備箱出讓的空間。
好消息是,后備箱出讓的空間,可以在141L的前備箱里找補回來,而且還支持電動開關。
至于后排的配置亮點,首先要介紹的是放倒角度達到了135°的座椅靠背——這是一項全系標配的配置。與此同時,小米在后排乘客的前方設置的了一個可以取下的控制屏,座椅、空調、音樂、導航等內容均可在此調節。
此外,小米還給YU7配上了冰箱和新一代的EC智能調光天幕,暗態更黑。
美中不足的是,YU7的后排座椅只支持加熱,不支持通風。
前面提到YU7有兩個核心的座艙設計,第一個,是它的磁吸生態,而第二個,就是后備箱上方的「百變磁吸軌道」。
這不僅僅是一條簡單的滑軌,其內部集成了120W的供電能力,還提供了一個國際通用的1/4英寸螺絲接口。這意味著,你可以輕松地將你的運動相機,甚至是小型投影儀,穩固地安裝在這里。這種前所未有的開放性和拓展性,值得一個大大的肯定。
小米汽車,進入第二階段
所以,在深度體驗了兩天之后,我們再來回答開篇提出的那個問題:
小米YU7,到底是一臺什么樣的車?
愛范兒和董車會認為,它的出現,首先標志著小米汽車的進化。
如果說,一年前橫空出世的SU7,是小米憑借其強大的工程能力和互聯網思維,向整個汽車行業「秀肌肉」、展示其技術功底、并成功樹立起品牌高度的「開山之作」;那么今天的YU7,則是小米在贏得掌聲與立穩腳跟之后,真正開始走向大眾、擁抱主流家庭用戶的「攻堅利器」。
相比SU7在性能與操控上的極致與鋒芒畢露,YU7顯然做出了更多貼近日常、注重實用和全家舒適的取舍。
從更從容柔和的底盤調校,到對后排乘客的細致關照,再到「暈車舒緩模式」這類對家庭場景的細膩洞察,無一不在說明,小米正在努力讀懂并滿足更廣大用戶的真實需求。
當然,小米的獨特優勢——「人-車-家」全生態的無縫體驗,在YU7上得到了更進一步的體現。
比如,你可以用最新發布的小米AI眼鏡,在旅途中隨手拍下沿途的風景,照片會即時同步到你的小米手機里。而當你回到車上,便能立刻在YU7的中控大屏上,與家人一同回顧和分享剛剛記錄下的美好瞬間。
這種跨越多終端設備的無縫流轉,正是小米生態獨有的、其他車企難以復制的「魔法」。
最后,我們來揭曉大家關心的能耗。
經過我們這次全程150多公里,包含了三成城市擁堵、七成高速巡航以及山路駕駛的綜合路段試駕,這臺接近2.5噸、擁有690馬力的雙電機四驅版小米YU7 Max,其最終的表顯平均能耗,定格在了24.0kWh/100km。
對于一臺擁有如此龐大身形和強悍性能的中大型SUV來說,這個能耗表現雖不算低,但仔細考量后,我們認為這一數據仍在合理區間內,也在我們對這類高性能車型能耗的預估范疇之中。
現在,關于小米YU7的所有信息,幾乎都已悉數呈現在我們面前。
所以,你覺得25.35萬元的起售價,合適嗎?
本文來源:愛范兒
精選推薦
熱門出行排行榜
原創IP推薦
換一換網友評論
聚超值•精選
最新內容
小米YU7正式上市,售價25.35萬元起。全新純電SUV配備Mini-LED天際屏、磁吸生態設計等創新功能。強調舒適性和實用性,突顯小米汽車進化之路。在體驗中發現底盤柔軟但操控到位,后排空間優秀且支持多種定制。綜合路段試駕表現24.0kWh/100km能耗,在預期范圍內。
小米YU7 | 電動SUV小米YU7上市后瞬間爆單,3分鐘突破20萬臺,首份成績單表現極其炸裂。雷軍稱這是中國汽車工業奇跡,挑戰Model Y銷量。友商曬對比圖蹭熱度,引發關注。雷軍強調小米SU7依然賣得最好,不擔心銷量下滑。面對輿論壓力,雷軍呼吁謹言慎行堅定走自己路。新特性:火爆銷售、挑戰傳統品牌、爭議營銷手段。
小米YU7 | 銷量預期小米YU7正式上市,售價25.35萬元起,挑戰特斯拉Model Y。性能強悍、內飾豪華,全系標配智能輔助駕駛系統。銷量火爆,訂單超過20萬臺,小米汽車創始人雷軍表示期待超越前款車型SU7的表現。但產能是最大難題,不過對于新晉品牌來說已是“幸福的煩惱”,小米YU7或將在國產品牌中掀起一場新風暴。
小米YU7 | 自主品牌中國蘿卜快跑挑戰特斯拉Robotaxi,全球無人駕駛競爭白熱化。蘿卜快跑計劃在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推出服務,成本低廉且安全性高。特斯拉雖遭遇問題但備受關注,奧斯汀政策助力其試運營。中美兩國無人車巨頭三足鼎立,技術路線不同存優劣。未來市場前景廣闊,中國企業需緊迫感突圍海外競爭。
特斯拉 | 無人駕駛哈啰宣布進軍Robotaxi,與螞蟻集團、寧德時代合作成立上海造父智能科技公司。新公司將致力于L4級自動駕駛技術研發,注冊資金超過30億元。此舉標志著Robotaxi領域迎來新競爭者,展示了哈啰轉型戰略的一部分。全球Robotaxi市場預計將達400-457億美元規模,引發行業關注。
Robotaxi | 自動駕駛技術